课程名称:基础设计
基础设计课题作业展示:
课题名称:连接
课题要求:寻找合适的材料,设计一种创新连接。(连接方式不得使用粘接剂);首先要确定基本形,基本形之间必须能自由拆卸,并能组合成一个结构稳定的整体。要充分研究材料特性与形态连接的可能性;样本设计:内容包括构思过程、连接示意图和模型照片;模型尺寸:16x16x16厘米范围之内。
课题:承重
课题要求:瓦楞纸广泛应用在商品的运输包装上,但完成了包装功能随即成了废弃物。本课题以包装瓦楞纸为材料,设计能承受设计者本人重量、且有0.3米跨度的构成体;瓦楞纸有其脆弱的一面,也有其坚忍的特性。要充分利用这种材料特性进行结构设计;要根据材料特性设计连接方式,不得使用铁钉以及粘接剂,能自由拆卸,并用图解的方法画出构思过程及连接示意图。
课题:孔明锁
课题提示和要求:
1,孔明锁是中国民间的一种益智玩具,相传是三国时期诸葛孔明根据八卦原理发明的,因而得名。孔明锁的经典原理经常被中外艺术家、建筑师、工业设计师作为研究课题,广泛运用在艺术创作和结构设计上。
2,本课题要求寻找合适的材料,设计一种创新结构——三向度的连接。(连接处不得使用粘接剂)
3,单体之间必须能自由拆卸,组合成一个结构稳定的整体。要充分研究材料与形态契合的可能性。
4,画出结构尺寸图及展示图片(彩色黑白不限)。
材料及尺寸:不限。
课题:逆风行驶
一,课题目标:
设计并制造一辆能迎风行驶的车子。
1,以20W电风扇提供的风力作为车子前进的动力(“车子”在距离电风扇2米处起步),车子本身不能有任何形式的电力或引力提供动力;
2,至少能逆风行驶1.5米距离;
3,尽可能用“视觉上新颖”的材料制造。
二,课题准备:
1,分组讨论车子设计的各种可能性;
2,在图书馆、互联网上查阅有关空气动力学、车辆制造、车辆设计史等方面资料;3, 注意!千万不要使自己的思维固定于某一俗套中,有轮子的汽车只是车子的一种。4,试着用现有条件许可的材料与加工手段来设计制造,注意材料、造型、色彩、功能和机构设计之间的关系;
5,尺寸控制在400×400×400范围内。
三,具体步骤:
1,弄清楚能使车子在逆风状态下前进的条件和方法;
2,将各种可能性、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设计方案列成一张表;
3,把上述方案进行试验;
4,确定制作方案,包括对材料、造型、色彩、加工手段的思考和试验;
5,制做模型,写出设计报告(A4)。
课程评价 (专家)
1,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院长、吴晓淇教授认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开设的基础设计课程“把构成原理、方法等基本要素转化为一系列具有人文理念、多维视角、操作性强,集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课题训练。更为重要的是把基础训练建立在设计思维与未来设计链接的关系中,这对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改革具有实际意义。”
——引自《形态创造力》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
2,教育部工业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许喜华教授对课程主讲教师编撰的基础设计教材的评价:“设计学科的发展,表现在这些年来设计教材的大量出版。这些相关教材的出版,与其说是中国设计学科发展至今的必然结晶和沉淀,还不如说是为了满足急速膨胀的设计教育的急需更为贴切。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有太多的教材有着惊人的相似性、缺乏系统性和应有的深度。当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缺乏原创的观点与原创的材料,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工业设计学科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问题。” 而该书“包含了(并不是全部)设计师在处理基本的产品结构过程中所遇到的大多数结构形式,这对培养设计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意义的。产品设计无非是解决“人化”、“物化”与“生态化”三大问题,而本书则为学习设计的学生实实在在提供了产品“物化”的阶梯。或许是孤陋寡闻,我尚未见到相类似的教材,正是这“不伦不类”,使该书具备了较高的原创性。”
——引自《形态构造》序(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
3,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副主任、雷达教授: “基础设计”课程的开设(在07培养计划中)有特别之处。该课程在浙江许多高校中都未被引起重视,而作为由基础到设计的过渡性课程,是极为重要的环节,该计划使工业设计的课程体现得以完善,很有大局观。
——引自《2007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本科专业培养计划》校外专家评审意见
4,“基础设计”有别于艺术类的基础课——重于表现形式,用一些亮丽的图片配几句简单的说明,似乎是科普知识和美术作品的简单叠加 ;也不同于工科类的基础课——严谨而理性,所有题解都有一个标准答案。《基础设计》运用发散思维,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不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性,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看似松散随意的构架,不像传统意义上的教科书,却能给国内的工业设计教学带来新思路。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对学生设计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设计思考能力,强调创造而不是模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树立设计理念、掌握设计思维方法。具体体现在“简单生活”、“下意识”等课题的设计上,这些鲜活的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通过交流、阅读引发各种问题和解决方案,这种教学设计是对设计教学的一种积极尝试。工业设计教育不应该用相同的模式来教授学生能够设计工业产品的外形,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以及把所学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基础设计》算得上是一本“另类”教材。叶丹曾出版过一本《形态创造力》的书,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几年后的这本《基础设计》,看得出来,是作者在设计基础教学研究方面不断探索的又一个教学成果。
——引自《基础设计》雷达序(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年)
课程体会 (学生)
1,杨靖余(08012125)通过对基础设计课程的学习,对一系列既有挑战又有趣味的课题练习,从中学到了许多有关设计及思维方法的知识。首先我们学会了思维导图,通过阅读、思考和讨论,围绕一个议题将思维发散开来。增加了我们在事物认知上的深度个广度、以及系统严密的思维方式。设计即生活,师法自然课题就体现了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平时的生活积累对大自然的观察中得到灵感,从而作出创新设计。它让我们更加注意关心自然、观察自然,扩大我们的视野。逆风行使的课题设计训练我们研究思考和动手制作的能力,在一次次失败和挫折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2,章徐涛(08902237)基础设计课程让我从对设计的模糊感觉到现在思路清晰;从原来的懒懒散散到现在乐于动手;从原来的毫无自信到现在信心满满。这个课程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触动了我对思考的兴趣,激发我时时关注周围发生的一切、动手做些东西。而且发现自己有这个能力设计出好东西的,只要去细心感受生活积极思考。我找到了今后要走的路。
3,戎 余(08902228)基础设计课程经过师法自然、小车、折叠等课题的设计制作过程,我深深体会到了任何作品或者设计原型都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找到,经过捕捉特点、抓住神韵、抽象变形的过程,设计出别样的好作品。课程上虽然做了许多作业,但我发现还远远不够,譬如观察力,对社会的洞察,对自然的审视等等。尤其是动手能力还需多加训练,在制作模型时还没有找到有效快速的方法,纵然有好的想法,粗糙简陋的设计模型是无法表达出来的。
4,张 顺(08902135)基础设计课程收获不少,特别是动手能力的提升,以及对材料、结构与造型的关系。对于理科生来说动手能力是个弱项,从小接受的教育中就缺少这个环节,只会在理论上做做文章,真正动手就不行了。正像老师所说的,其实我们的想法是不差的,但表达出来的东西却不精彩。这门课让我们去实践、去接触、去观察,而不是停留在书本知识上。
5,丁开恩(08902213)基础设计课程使我懂得如何在团队中与人合作沟通,也切身体会到了要做好一件产品的不易。就拿材料来说吧,就得考虑材料的属性、色彩、加工的可能性,还要考虑给人的心理感受。涉及不仅仅是外观方面的问题,还要有文化内涵,向受众讲一个好听的故事,希望老师今后都给我们讲讲好产品所需要的这些要素。
课程改革要点
1,基础设计课程是工业设计专业从基础课向专业课过渡的关键性课程,也是形成本校工业设计专业特色重要环节。通过近五年的教学实践,自主开发了教学内容丰富、视角独特、成绩显著的基础设计教学体系,在国内工科型工业设计教育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2,基础设计的课程概念是从国外引进的,大约有1/2的工业设计院校尚未开设。我们在教学中一方面积极关注国外设计教育界的最新理念,另一方面,我们的课程教学注重自主开发和研究,以研究带动教学实践。近两年立项的校教学研究课题有:(1)《基础设计课程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2)《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构建主义教学研究》。
基础设计课件下载:userfiles/d4e03b49d295c25b710112500cd14bff.ppt
基础设计课件共有七个,其余6个的数据均在50兆以上上传有困难,课堂教学时再供同学们拷贝。
具有本校特色的基础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思路、学生设计作品均反映在公开出版的教材中:
《基础设计》 作者:叶丹 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
书号:ISBN978-7-80749-703-5
本书一方面是我对建构主义教学观的理解并运用于基础设计教学实践的记录;另一方面也是我对“教材”的重新认识,即:教材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进行积极的意义建构,教材应多设置一些适中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建构新知识。传统教材将科学结论简单地搬进教材,这样只会迫使学生进行被动的意义重现。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基础篇》和《研究篇》。前者内容是在《形态创造力》(2005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调整。该书的出版得到了同行的肯定,通过三年来的教学,课题设计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本书中增加了新的内容。《研究篇》的内容是近两年来对课题教学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以具有探索性的课题设计促进学生研究能力的提高为教学重点,通过组织阅读——讨论——发现问题——思维发散——提出概念和解决方案等过程,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作者:叶丹 孔敏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书号:ISBN978-7-111-28523-6
本书重点讨论和研究产品构造的设计原理和方法,有别于“工业设计工程基础”之类的书籍。作者试图从工业设计专业角度来研究探讨有关构造、结构方面的问题,并在讲解“隼卯结构”、“契合构造”等这些“实事性知识”的同时,阐述了形成这些构造的社会、人文因素。构造设计的演变从来就和人的社会意识相关联的,离开这些因素谈创新设计就成了无源之水。
本书前面三章内容,论述了产品构造的基本概念以及研究设计的方法和思路:从对自然的观察和启发中获得有关构造的设计灵感和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对构造设计的影响;
第4章和第5章则是介绍了产品构造的分类、特点和设计案例。所举案例都与产品设计有关,期望学习者能从这些案例中理解构造与产品设计的关系,从中得到启发,创造出新的构造形式;
第6章主要讲构造的创新设计。如果说前几章叙述的内容是“实事性知识”,这一章是讨论“过程性知识”。如何把以前的知识融会贯通、从中发掘灵感,寻找设计的本原,创造和更新知识,并把创新成果得到应有的保护。
第7章是课程教学中的课题设计,在了解了构造基本原理后学生动手设计并制作模型。产品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课堂上很难对具体的产品构造进行实际操练,涉及到原材料、加工设备、资金等因素制约。所以,如何设计一些能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具有操作性的课题是设计基础课程能否有效的关键因素。本章展示的设计作业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近两年基础设计教学实践的纪录。
《产品构造原理》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