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09 11:32:52
李 戈
本文发表于《2008工业设计国际教育研讨会论文集》
【摘要】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使得都市兴起和延伸,但同时也伴随着人文精神的流失。世界发生了巨变,高科技成为世界的主导力量,人们原有的审美经验和意识随之变化,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被破坏,带来了人文危机。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思想解放与自由的追求。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里,我们必然要寻找人文回归的方式。本文从设计的角度出发,探讨应用设计的方式援助都市人文回归,找寻都市人类的温暖和感动,从而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
【关键词】 设计 援助 人文回归
不得不承认我们居住在一个巨大的人造都市之中。很多年以来,我们越来越依赖都市生活,随着人类在科学技术上所取得的难以置信的成就,技术理性也大有凌驾于人类传统价值之上的趋势,高科技成为世界的主导力量。不适宜的生活环境、交通堵塞、空气污染、加快的生活节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设计产业高速发展,但它并非以文化生活为发展方向,而是明确地朝着经济方向发展。在我们城市里,技术的快速发展产生对人的支配,以及机器与人的模糊区别,意味着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的破坏,带来了人文危机,显然是我们恢复自然和人工环境之间、科技与人文关怀之间平衡的时候了。
“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的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密切相关。“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易经》贲卦的象辞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区别于自然,有人伦之意;区别于神理,有精神教化之义;区别于质朴、野蛮,有文明、文雅之义;区别于成功、武略,有文治教化之义。所谓人文,标志着人类文明时代与野蛮时代的区别,标志着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人文关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
一 设计创造文化 文化传承人文
文化,一直是设计界瞩目的话题,这可能是源于设计与文化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设计将人类的精神意志体现在造物中,并通过造物具体设计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是文化的载体。一切文化的精神层面、行为层面、制度层面、器物层面最终都会在人的某种生活方式中得到体现,即在具体的人的生活层面得到体现。所以说设计在为人类创造新的物质生活方式的同时,实际上就是在创造一种新的文化。
从这样的意义上理解文化,我们可以说文化即生活,而生活的中心是人。人在巨大的都市机器之中,占具着主导地位。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对生活方式的选择
更趋向高品质,因此在我们一切行动和生活的过程中越来越需要一种亲切的、自然的感觉,那就是人文关怀。
所谓“人文关怀”,是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是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是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作为服务于人的设计艺术,在作品中体现人文关怀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日益膨胀的市场需求,设计师常常疲于迎合市场,无暇顾及设计内涵、艺术趣味的追求和人文精神的体现,这直接导致了人文关怀的缺失。
“有机更新”这四个字,在杭州市近10年实施的大大小小各种工程中,还是第一次提起,哪怕在全国,也属新鲜事。很多城市专家说,还没听说国内还有哪座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提出过“有机更新”的理念。杭州市在中山路改造策划中提出“有机更新”理念,就是把城市作为一个生命体来对待,不同于大拆大建的旧城改造,而是在尊重历史,遵循街区的原真性、整体性和持续性基础上,把历史建筑和周围环境统盘考虑起来,延续老街的市井邻里生活,通过对业态的调整,使老街重新聚集人气,焕发活力。
大拆大建的都市改造,在给予城市崭新面貌的同时也把城市的“生命信息”丢失了,如果不顾城市的历史脉络,盲目引进一些新事物,也会使“生命体”产生排斥反应,中断城市的“生命链条”,最终使其死亡。比如,对单幢历史建筑,不是仅保护好它就完了,这样反而会使这幢历史建筑在周围新房子的包围中,显得更加孤立和苍白。“有机更新”的做法是把历史建筑和周围环境统盘考虑起来,旁边的房子甚至街道、风貌也要改造得与历史建筑相协调,更重要的还有对待住在老房子里的人,以及老房子里的人的生活方式,不是一概的搬迁或完全腾笼换鸟,这样会导致城市的记忆丧失。“有机更新”是让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洋、经典与流行在这里交叉融合,使老年人在这里追忆历史、青年人在这里体验时尚、外国人在这里感受中国、中国人在这里品味国际。通过元素混搭,“老瓶装新酒”,使得中山路悠然的人文环境得以传承,时尚文化活力得以发挥。
正如设计师拉格尔伍德说的,设计师就像是一个茶包,被放在开水中,也就是“茶”,茶的风味、色泽所表达的个人信念、风格、感情和气质由设计师个人调配,当这种风味超越了个体的审美愉悦,触动了时代背景下的群体美感时,便产生了文化共鸣的机会。只是,大量的设计师都在尝试调制出与众不同的“茶”,而真正令大众欣赏的、色味俱佳的茶的出现依赖的是设计师对人性的尊重和对人文的敬仰。
文化是人文的烙印,是人文的传承。人文关怀的出发点更多的是对设计事物的人文理解。我们在文化就是生活的这一前提下,应该遵循一种适合都市人文发展的生活方式,把人文关怀作为都市存在的文化主导,因为都市中心的人就是所有价值实现的终极目标,人文关怀的终极价值是人的发展。
二 再设计引发的人文反思
所谓设计,就是将人类生活或生存的意义,通过制作的过程予以解释。设计的落脚点侧重社会,解决社会上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问题,是设计的本质。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也是设计过程中产生的那种人类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价值观或精神,以及由此引发的感动,就是设计的魅力。
“RE-DESIGN”简单来说,就是再次设计,其内在追求在于回到原点,重新审视我们周围的设计,以最为平易近人的方式,来探索设计的本质。从无到有,当然是创造,但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种创造。再设计,是对设计的哲学思索,这一类设计不以强烈的形式化设计语言见长,而是在各种具体的环境下,通过对设计的本源的一次次具体的探索来创造一种更加合理的、进步的以及有益的生活方式。当然,这种设计也很注重形式感的表达,但这种表达是建立在满足实用价值基础上的“谦虚”的审美倾向。如贾斯帕莫里森提出的设计观----- “SUPER NORMAI”,直译就是超级普通或者平凡至极。“某日,我在人行道上捡到一枝美丽的小树枝,这根小枝清爽干净,上面没有一片叶子。它看来很吸引人,所以我将它带了回家。它使我感到发自内心的温暖。不用说,天然形成的外表是美丽的,但我们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常常没有留意到这些美丽的事物。我想在某些特殊的场合划燃一根形状优美的火柴也许会很不错。”《火柴》的作者坂茂如是说。再设计唤醒我们对自然、情感体验以及各种各样的世间万物的印象,对我们熟悉的都市环境及日用品的再次认识和思考。
新技术的更新给生活带来了根本性的影响和变化,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新技术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新的可能性,但如果人类接触自然的权利被剥夺了,那么人的心理和生理方面都将受到损害,同时自然环境也将遭到破坏。拉丁诗人荷瑞斯(HORACE)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人类如果恣意破坏自然,自然将在人类反省之前反击。”在二十一世纪,陆续会出现一些我们之前从没见过的事物,很多的东西都被革新,我们要重新探索我们曾经熟悉的居家般感觉的都市环境,重新寻求早期人类定居的基本元素,找寻都市人类生活的温暖和感动并通过设计得以维护。
三 以设计援助人文回归
当今社会科技化的加快,诞生了许多大都市的同时也反映出自然都市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实。许多传统的,甚至是原本代表这个都市内涵的建筑或者某些事物正逐渐的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被推倒,取而代之的是高节奏的生活以及更漠然的内心。人文的回归就需要我们关注身边的具有人文价值的建筑、生活方式以及城市内涵等,人文回归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思想解放与自由的追求。
如何以设计援助都市人文回归?2008年毕业设计中我以《都市关爱》为课题做了尝试。这是一个通过对都市中的人及其生活方式,生活场景的研究,以关怀都市人心理感受和生存状况为出发点的研究课题。学生们跳出以往对高科技,形式感的依赖,走进都市走进生活,真实而贴切地感受都市,找寻关爱。
《城市交互设施设计》的设计者关注的是城市人的交互感受。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逐渐成为人们交流的最广泛的平台,在虚拟的世界里,人们可以自由地做第二个自己。但同时,人们也在担心,网络的进步会不会导致真实世界中人们交流的退步?网络会不会取代人们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从这个角度去思考人与人的交流时,我们是否可以回到一些传统的交流方式上,而不是总是依赖科学技术。如何使网络中的群组物理化,让人们在现实中找到交流的群组,表达人们的情感,凝聚人们的记忆?(图1)
在调查这类人群交流方式时,设计者有意去选择一些非科技的交流方式,比如“阵线”项目是关于两人之间唇枪舌战的一场无休止的“游戏”,而“闻闻别人”是一个基因追踪项目,这些项目具有很强的前瞻性,虽然都是在实验阶段,但都提示人们关注都市人的交流需求,这些项目的研究给课题的实现很大的启发。(图2)
现代都市的环境越来越恶劣,全球的 空气质量不容乐观,居住在都市中的人们没有一个很好的环境休闲娱乐,在空间引入诱人的气味是一种很好的途径,不同的气味有不同的自然联想和心理象征,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香味。通过气味营造一种气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交互空间里来,依据空间中的香味营造沟通的氛围,实现沟通的城市,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图3)
城市不断演进和成长成为一个有机系统,人是这个有机系统里最富活力和最具创新能力的细胞,人的生活和城市的形态和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与城市有机体中之间越来越紧密,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 体。一个充满生机充满生命质感的城市是我们梦想的家园。
2006年根据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的数据统计和预测,世界盲人的人数为4500万。中国是盲人数最多的国家,有900万是盲人,占盲人总数的五分之一。以往的设计主要注重解决盲人的生理障碍问题,《情感化盲人导航仪》设计者将“设计一般人使用的产品”为该项目设计理念,强调产品的通用性,要体现出盲人自身的价值,盲人与周围人群是一个互动对应的关系。因此,不是一味地从设计而设计的角度出发,而更着重于盲人的心理以及实际的需求度,真正作到“以人为本”的设计目的。为此,设计者专门设计了一个感应器,作为情感联系的重要一环。它记录了盲人周边亲戚朋友的基本信息,当这个信号源靠近时,感应器就会提醒盲人来人是谁,在这个基础上盲人可实现先与亲戚朋友打招呼,从而建立起与他人交流的信心与兴趣。这个 感应器可作为装饰件,佩带于盲人与周边朋友之间,成为一种加强交流的纽带。(图4)
生动的人文关怀融入设计中,让人们能体味到这种关怀。人性化的设计应遵循以人为中心的原则,通过对人类生理和心理的正确认识,对现实人的需求、生活的关切,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建立有益于人身心健康的人文景观、居住环境,通过视觉的魅力与精神显现,满足人类的多样需求和与之相对应的对理想生活方式的期望,设计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藉的重任。
结束语
我们处于一个多元化的都市,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我们的城市越是变得具有多元文化的性质,我们体验新鲜事物的渴望也就越强烈。我们去想去的地方,做想做的事情,体验一切------ 甚至感受每一个人。在这个巨大的都市堡垒里面,你也许能完成很多你能想到的事情,但是你不一定能体验到你最渴望的被关爱的感受。作为设计群体中的一员,更是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们在巨大的都市空间里生存的同时必须考虑到人文关怀的重要。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回归,更是一种对人的尊严、价值和追求的关切,让我们共同为了一份美好的希望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徐千里 . [创造与评价的人文尺度]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
[2] 原研哉 . [设计中的设计]. 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
[3] (荷) 斯丹法诺•马扎诺(Stefano Marzano)蔡军.宋煜.徐海生译 . 飞利浦设计思想:设计创造价值 .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 .
[4]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
Teaching and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