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工业设计史
这里是刚进大学三个月的050121班同学对“工业设计”发表的看法。虽然是一次课程考试,但没有标准答案。对“设计”可以有不同的定义,但必须要有自己的理解。对于学习设计的人来说,学会“思想”,是成为“设计师”的首要条件。
任课教师:叶丹 2005年12月
王 飞: 我发现,设计风格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在供求矛盾中应运而生的。比如工业化发展初期的英国,机器的引入使产品的大批量生产成为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供大于求”,然而这些产品往往又是粗糙且毫无美感的,在艺术含量方面来讲,又是“供小于求”,在这样的供求矛盾中,莫里斯和罗斯金希望通过恢复艺术和手工艺生产的途径来解决这样的矛盾,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然而在历史发展的大前提下,他们错了,因为他们完全否定了机器生产,产品制造的工业化是一条必然的道路,没有人可以阻止,因为手工业的产品制造效率永远没有机械化生产模式的高。虽然当时手工艺产品艺术含量比工业产品的高许多,但我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完全是因为当时的科技不够发达,不能在大批量生产的同时兼顾产品的质量(特别是艺术质量)。而现在,资本雄厚的企业是不可能长期生产同一种式样不变的产品的,因为即使式样再精美的产品,时间长了消费者也会厌倦。在这个生活节奏日渐加快的社会,要的是新鲜,要的是创意,要的不是墨守陈规,而不是一成不变。然而在十九世纪中期的英国,生产设备等条件是不允许出现产品更新频率极快的现象的,由于资本的限制,一种型号的制造设备一旦被确定,就必须生产大量的产品才能捞回成本(其实这种现象现在还有,特别是在工业资本不雄厚的国家),这就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产品的更新频率,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离开产品的创新,艺术设计者的饭碗也端不稳了。在这些多重影响的积累下,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的抱怨声便越来越大了,人们迫切需要既使用又美观的产品,而当时的市场仅能提供一些制作粗糙且毫无美感可言的产品。这时,设计师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了。在以后的时间里,勤奋的设计师们在这一领域不断探索,终于取得一番成就。让我们向伟大的前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当然,我们也应该发扬他们勤奋与创新的精神,在设计领域做出重大的贡献。从我国的工业设计来看,情况似乎不容乐观。虽然工业设计在我国还只是一门新兴学科,看起来似乎还有很大的空间,但只要我们放开眼光看就会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工业设计在其他诸多国家都已经相当成熟了,特别是欧美、日本等,因此这些国家的专业人才都具备很强的竞争力。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中国加入了WTO,国内各产业竞争国际化,同样,我们的专业竞争也将受到强烈冲击。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不是一片空白的地盘等着我们去占领,而是已经有许多很强的对手在等待着我们,我们必须练好基本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在国际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真正做到“我的地盘,听我的!”如果在自己的地盘都站不起来的话,我们就只有等着被“侵略”了。我不想以后在商店里看到满柜子的索尼爱立信,满货架的惠普诺基亚…我们要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的品牌,要有自己的设计,我们要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的工业设计是很棒的。我比较喜欢创新的设计工作,比如广告策划,时尚设计,以及其他方面的设计专业工作。要创新,要搞设计,就必须懂得生活,一个懂得生活的人一定是快乐的。一个人的工作和快乐是联系在一起的,那岂不是很好的事?我相信“创新”这一个概念是不会过时的,每一个时代需要创新,每一个民族需要创新,每一个行业需要创新,更不用说设计类专业。所以,我们在学好基本课程的同时,还要开阔视野,把眼光放得远一点,用心去思考,决不做一个书呆子,书呆子只能成为工具,而不是设计师。给我足够的时间与资源,我会做得更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会在自己所努力的领域有所建树。